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艺术教育,勾勒人生之美 ——我的美术教育生涯(二)
发布时间:2019-06-06 发布人:校友会 浏览量:659

作者:张尊高

风雨兼程 ,尽善尽美

(2008年至今)

 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不想当名师的老师呢?我想无论是从事哪个行业,都应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成为优秀的人才,这是一种责任。我认为名师成长的过程也跟其他领域人才的成长一样,确实要有一定的机遇。一般而言,社会的巨大需要造就了社会性的机遇,而每一次大的社会机遇,都会造就一批社会名人和成功人士。对于教师的成长而言,机遇存在于他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中。上一次公开课、参加一次培训或进修、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或论文获奖、受到一次表彰、得到一个专家的赏识或者一次职务提升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教师成长的“机遇”。尤其是近些年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热潮为名师的成长提供了社会性机遇,搭建了平台与阶梯,如果教师能抓住社会性机遇,又通过自身努力,与时俱进,就一定能取得事业上的辉煌。每个教师成长的人生历程中都存在一定机遇,但每个教师把握机遇、驾驭成功的能力是取决于教师主体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和改造的程度,更取决于他的必备素质与自身条件的完善与提高,而往往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

 2007年秋季,北京普通高中学校全面开始进行新课程实验,属于基础教育范畴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开始担任新课改高一年级美术鉴赏课,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在普通高中开设的《美术鉴赏》课是美术9个模块中的必修课程,是加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对于我校这种普通高中学生而言,美术因为不是中高考科目,大部分学生只是觉得美术课有趣好玩,可以当成他们在繁重课业负担和压力下的一种放松,所以学生大多喜欢美术技能课,对美术理论课不太感兴趣。如何在40分钟《美术鉴赏》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个性、审美能力、综合能力等得到提高?在美术鉴赏课中如何逐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心、动情的鉴赏习惯?我一直在新课改高一《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思考这些问题。2007年9月我上了一节区级公开课,现在看来那节课其实是很不成熟的,但学校领导的高度关注和鼓励,使我对研究高中美术鉴赏课充满了热情。2008年4月3号,学校开放日我又推出了一节美术鉴赏课《古希腊雕塑艺术》,当时来听课的老师很多,反响也非常好,我自己感觉在驾驭课堂以及很多方面的能力也比以前成熟多了。这期间我多次承担过校、区、市和全国各级教学公开课、观摩课和研究课,获得各级领导、教研员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学校老师都知道公开课压力很大,但在磨课的过程中是最锻炼老师的各项能力的,2008年开始,我几乎每学期都承担了好几次不同级别的公开课和研究课,被同事们笑称“公开课专业户”。

我一心扑在高中美术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反复磨课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请教专家同行,听取各方意见,在不断地磨课和反思、研究和实践中锤炼了自己的课堂技巧,在无数次公开课的“摸爬滚打”中使我的美术课堂艺术达到炉火纯情的地步。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教育教学好,除博采众家之长,学习借鉴他人的好方法,并能灵活应用外,还得有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经过长期教育教学实践、反思、研究,必将积淀出丰富的经验。只有把这些经验总结、升华,形成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个性,才能超越自己,超越他人。

2009年10月尹少淳老师带领全国各大高等美术院校的教授、美术教育学的专家40多人,到八一学校美术工作室参观、交流、听课。并给予了我的公开课“人课合一”的高度评价。他们觉得八一学校的学生太幸福了,他们感叹:中学教师已经走进了研究型的教师队伍!“人课合一”是对我刻苦钻研教学的极大鼓励和安慰,证明我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有个性特点的教学风格,虽然我知道我还差得很远,但我猛然意识到:不知不觉,我开始从一个创新型的中学美术教师,向着研究型的教师转变。

 2011年12月,中国教师报记者采访了我,并在《中国教师报》上刊登名为“为孩子的一辈子做教育---北京市八一学校教育家学员风采”文章,其中一段写到:“在张尊高老师的艺术人生中,展现出高尚的道德和人格魅力,厚积着广博的知识和与时俱进的能力,丰富着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她奉行‘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潜能’的理念;她不断启发学生了解美、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她善于创造情境,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现代媒体手段,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乐学、会学;她更坚持做会思考、会实践、会将繁杂的教育教学事务装进课题研究“加工厂”的有心人。”

 

课题研究 ,共同发展

课题研究是我的美术教育生涯中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一次重要超越。

我所理解的“名师”,顾名思义是“著名的教师”。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育教学的专家,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范围的教师群体中以自身特殊才干和良好的教育效果而著称,得到同行广泛认可的教师。我觉得:名师应该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在学校里有较大凝聚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起着重要的领衔、示范、激励、凝聚和辐射等作用,引领着教育教学改革新潮流。虽然我离名师还有距离,但我深深意识到:在我自身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一定要带领的我的团队共同发展进步。

 2007年我被吸收为海淀区美术兼职教研员,北京市骨干教师和海淀区学科带头人,更有责任和义务为新课程的高中美术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指导和参考价值的建议和想法。2007年底学校组织各教研组申报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学科研课题,说实话,当时我对研究课题一点都不了解,当初填写申报表也是学校布置给各教研组的任务,时间只有两天,通过突击查找资料并请教专家,代表学校申报了《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个课题,没想到学校统一报上去以后,只有我代表的美术教研组申报的这个课题通过了。作为课题主持人,惊喜之余我也很茫然,之前没有做过此类课题的研究,现在不仅自己要研究怎么来做这个课题,而且要带领学校美术教研组这个团队一块儿来做。由于当时中学科研课题研究还是个新生事物,学校高度重视,这给与了我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我在不断学习,研究探索课题实践。

2008年到2011年5月期间,我带领学校美术教研组完成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学课题《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1)3万字的结题报告。(2)17篇教学研究论文。(3)14篇有指导和参考价值的优秀教学设计课例。(4)7节优秀录像课。(5)全套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设计和课件。结题鉴定专家对该课题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目标明确、方法可靠、尝试大胆、成效显著,对于海淀区乃至整个北京市普通高中校,在课改背景下实施和开展美术鉴赏课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推广。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从中学一级教师成长为高级教师,被评为北京市骨干教师和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在2010年3月被吸收为国家级课题《中学专家型美术教师的培养策略》的核心成员。

通过课题研究,在工作中我更加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帮助和培养,我校美术教研组的每位老师在我的影响下业务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在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教育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长为一支团结合作、创新意识很强的“阳光团队”,2010年被评为海淀区“青年文明号”和“八一中学优秀备课组”。


 以校为家,热情奉献

有一位专家曾道出自己的成功秘诀“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头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要成为名师,必须要有奉献精神。有奉献才能做好我们的事业,完成教育教学的特殊工作。我觉得:教师只有获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工作激情,才能达到“只要你是快乐的、我就是幸福的”教育境界,才能有自觉奉献的精神,从而成为一个好老师,走向名师之路!

在2007年至2008年学校美术工作室筹备、创建期间,我投入了饱满的热情和大量的精力,以校为家,热情奉献。一方面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教学教研工作,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改进教法、钻研高中新课改教学;另一方面还承担了各方面的协调工作,积极配合上级和学校共建美术工作室,带领组内老师一块儿在很短的时间里不断完善工作室的各项具体工作和大型学生美术画展,协调组织了区、市和全国来校的参观活动和会议。也正是由于我们课题的研究和学校美术工作室的建立,吸引了全国各地来校参观、交流和研讨活动,使北京市八一学校美术工作室和高中美术课改成绩在全国范围都有了良好的影响和声誉。

2009年9月,东城区美术教研员李汇洋带美术骨干教师来我校开展美术交流活动后在网上发表的感言是:“通过交流,可以看到八一中学的美术教师们,将完善的教学设备变成勤奋工作的加速器,将优越的工作环境化作施展才能的实践平台。当看到他们令人赞叹的教学成果时,崇文区美术教师们不由的感叹:怎样的付出,才能有怎样的收获,美术教师的工作,大有所为,而且能够干出一番天地!”。 同行最了解同行,他们看到了我们专业的工作环境下的辛苦和奉献。


专业成长,研发课程

高中美术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感到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有了自己的专业工作室,但这样对美术老师的专业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幸亏这么多年在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提高。中学美术教学任务是繁重的,我尽可能的利用假期外出写生,进行美术创作和研究,每年寒暑假我都要画一张大的作品,有机会就参加一些美术展览。如;2013年随海淀名师工作站赴太行山写生,2014年寒假赴云南西双版纳植物园写生。

专业的成长也促进了我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自从2008年我的传统美术专业工作室的建立,我就在高中开设了《中国山水画》的校本课程,一直受到学生一致好评和欢迎,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2002到2004年期间,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绘了校本教材《中国山水画技法教程》,并在2015年由华文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从最基本的技法开始,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山水画中树木、山石、云、水、点景的具体画法,引领中学生轻松快速地掌握山水画的作画要领,教材中的图例除名家作品外,都是老师以及我校历届高中学生的作品,浅显易懂,是一本普通中学普及传统美术中国山水画教学的实用教材。

我能用英语给到访的国外学生上国画课,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些都得益于我一直利用业余和假期时间加强英语学习,曾在新东方报名学习新概念英语四册和口语,因为我觉得在这个中西文化大融合的社会,学好一门外语时很有必要的。


开拓无前,屡攀高峰

中学的美术教学工作既平凡又繁杂,一个美术老师要从中体会到快乐和专业的成就感,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相信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成长起来的,我也一样:在年复一年的普普通通的美术教学中, 我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实践和研究,形成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2017年出版发行个人专著《艺途寻径——我的美术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

齐白石先生对美术教师的评价标准是:“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是师德高尚、技艺非凡、能讲能画为优。教师能画不能讲也能带出好学生,这样的教师为合格。只能讲不能画不是好老师,又不能讲又不能画不能当老师。”这段话从师德、语言表达能力和美术专业素养三个方面概括出了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而时代在发展,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新课改的迅猛推进,社会对美术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国家教育督学刘长兴先生曾把美术教师的工作形象地划分为三部曲:上好课、带好组、画好画。我觉得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除了做好这三点,还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勇于挑战,追逐梦想,抓住机遇,热情奉献。

2014年3月,我被选为由中国教师报和八一学校联合组织的“教育家成长工程基地”学员之一。

说真的,最初加入“教育家成长工程”曾让我无比惶恐,在我心里“教育家”的名称太神圣,太遥不可及,即使自己的想象力再丰富,但要把“教育家”和自己联系起来是从来没有想过的。惶恐之余,我查阅了很多关于教育家的资料,特别是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的事迹和理念,还认真学习了学校下发的相关文件和方案,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对优秀教师成长,甚至是教育家成长的热切呼唤。参加教育家工程以后,通过最初的申报,答辩,专家诊断和各种培训活动,我如饥似渴的学习钻研,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体会。也许,今天我依然是惶恐,但惶恐之中更多的是责任。如果要问我:参加教育家工程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境界的提高,我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我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

一次在北京八十中教育家活动论坛中有位校长的讲话让我启发颇深:“我们要想成为教育家,我们应该是个正身育德的教育者,让我们的境界更高些,是教师主动的,自觉的成长。宽容大爱的境界,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永不消失的心态,也是成为教育家最基本的情怀。”我们要做有情怀的美术教师!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我教学生“成材”,学生也度我“成师”! 2017年我被评为海淀区“四有优秀教师”,并通过严格的选拔成为北京市特级教师,也是海淀区美术在职的唯一一位中学特级教师,我感到自己的责任更重了。

我在特级教师答辩中说过一段话:美术教育是为学生生命奠基的学科,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的学科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觉得一个真正优秀的美术老师,绝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关注学生的精神发育和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储能。一个真正好的课堂是洋溢着生命热情和创造激情的师生对话平台,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师的形象。做好老师,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我想,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那就是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内涵。我们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全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四个引路人”。

回想这30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付出很多,收获也很多。我觉一个教师的成长生涯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作为一个名师,有立志成长为名师,要高瞻远瞩。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刻苦不勤奋,人就不可能成功。名师要及时的记录自己平时在教学中所碰撞出来的火花,拿起笔记录教学随笔,教学案例或者教学随想,写着写着,你可能就成为名师了。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教师经过多年厚积薄发,成长为名师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和你们共勉:“学生时代是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每天都有新收获,每天都有新期待。我希望在座的同学们,也希望全国2.6亿在校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多学知识,多学道理,多学本领,热爱劳动,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为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打好坚实的基础。